热门标签:
首页 > 经典语录 >

季羡林的六条箴言:长期精神内耗的你可以读读



关于个人心态:


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


写下这句话时,季羡林已接近耄耋之年,这是他老人家对过去所作的一个总结。


23岁那年,季羡林结束一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东拼西凑置办了行李,准备出国学习。


原本计划留学两年后就归家,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一拖就是十年。


身处异乡十年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肚子饥肠辘辘,毕业论文想了又想,导师还被派去上了战场,天上飞机散布着死亡的气息,空袭警报旋绕在他的身边。


触目所及之处,皆是苦难。


换做普通人,在这种被恐惧与死亡笼罩的环境里面,可能都会情绪崩溃然后慢慢行尸走肉的活着。


但季羡林听得到战争带来的死亡警报,也看得见山林一隅的生机勃勃。


山林是他的“世外桃源”,没有外界的不安气息,只有无边的安全感。


“当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


来自大自然的生机,给他带来新的希望。


其实,人生也本就是如此,心态决定我们的人生状态。


不管我们在哪个年龄阶段,童年我们的心态就是有吃有喝就好了;青年我们的心态是有时间玩就好了;成年后我们的心态就是有很多的金币就好了。那个“我”没有变,只是心态影响着我们的状态。


因为生活无论出现再大的动荡,有一个规律不曾动摇,那就是绝望之中亦有一线生机。


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内心不放弃,就不会本打到。


在战火纷飞中葱绿依旧的山林,也是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关卡的你我。


抱怨与低落的情绪,便是向苦难敞开大门,让它们如海浪一般将我们拍倒。


越纠缠,越计较,越容易被困当中导致一蹶不振。


你抱怨什么,就会有什么发生在身上。


你相信什么,才能够吸引到什么。


用你的好心态,才能养出你的好人生。


关于个人说话: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说 ,真话不全讲。是艺术,也是学问。


所谓: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可见掌握一门技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要发挥到极致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某综艺节目中,有人就说过:


“人生的困扰,十之八九都出在于人际关系;


而人际关系的困扰,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很多日常矛盾的出现,不是因为我们运气不好,是错在了不会好好说话。


不想违心而为,觉得直言不讳才是做人之道。


家庭里鸡毛蒜皮的琐事,要指出来让家人改正、反省。


工作上来自同事、领导的问题,也全无顾忌。


殊不知,刚过易折,祸从口出。


说真话固然是本性坦荡,但如果不加以约束的言语,就会显得有冒犯的姿态,最后可能是刺向他人的利刃。


真正的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假话它未必要说,真话它不能全说。


曾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便提到在被通知成为发言人之际,他亲自咨询老师季羡林如何说话。


季羡林认认真真的回复道:


“你就当一个一般人,当个普普通通的好人,说话要注意以下两点,九个字就行了: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


在往后几十年的工作经验里,李肇星明悟了这句话的要义。


“只要根据你的身份、授权,说你应该说的真话,就这么简单。”


假话全不讲,是守住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让所有真话都能落地,进入他人内心。


真话不全讲,是审时度势的说话智慧,有些话不适合讲的很开,有些事情不必说的很透。


我们说话留有三分余地,也能让你脚下的路宽上三尺。


关于个人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面狠狠的下工夫。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一个人取得成功是有天赋使然,而非个人努力。


因为努力是一个太常见的词汇,普通人光是原地不动的保持现状,便已经是很努力了。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着退。


事实上,所谓天赋,不过也是努力使然。


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生活中大多数成功的人不过是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突破自身的限制。


古今中外能成大事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正如季羡林,我们所熟悉的他拥有各项荣誉,掌握多国语言,著作等。


但季羡林的开局,也不过是一个农民家庭里面普普通通的小孩。


六岁之前,没吃过几次饱饭。


六岁之后,有机会读书了,却开始忍受着父母别离之苦。


在人生中最努力的青年时期,他承受着身体上的饥寒,和精神上的孤独。


但他却通过努力,抓住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机遇。


少年时期的苦读让他考上了名校清华。


大学四年的知识汲取,让他在毕业后不至于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也能在母校要与德国交换留学生时,抓住了时机。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天资决定你的起跑线在哪里,勤奋决定你离终点的距离还有多远。


人生的成功并非是木桶定律,靠短板决定盛水多少。


人生就是藤蔓向上延伸的结果,无论起点在哪,速度快慢,只要往上生长。


我们总能抓住属于我们的机遇,也能触及到我们想要的那片阳光。


关于个人处世: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普通的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是真,二是忍。


“真诚”两个字贯穿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他提倡说真话,也强调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不管在什么样的年纪,都能真诚面对当下的一切,坦荡看待过去的得与失。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本就是如此,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做一个真实的人,有一颗善于忍的心。


隐忍,是情绪的内收,也是帮助自我实现精神醒悟。


所谓:智者向内求,只要内部就是我们自己才是属于可控的。


一次,季羡林参加会议之前,找阿姨帮忙照料自己的君子兰。


外出结束回到家后,发现不懂君子兰脾性的阿姨弄巧成拙,导致君子兰早早枯萎。


他没有怪罪对方,而是忍住了情绪,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一点可能大家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是自己的错误。我们都习惯的用自己认为的一个思维在进行思考和决策。


这里拓展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看看是不是各位平时的生活写照:

为什么驾校教练脾气差?

为什么老公教老婆开车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失控?

为什么家长辅导作业的时候,经常进入暴走状态?

这种现象就是一个知识诅咒。

人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就很难站在没有掌握这种知识的角度去想问题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时间可以单独写一篇出来给大家讲讲,通俗就话就是很难换位思考了。


在明知道对方不懂得照料植物,却把事情交给对方。


在这件事情上,阿姨固然有过失,但他也有过错。


“忍”从不是单方面的包容,而是克制情绪后,进一步的自我审查。


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让其以更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譬如生活中,我们对吵架习以为常,不论是跟朋友吵架,还是跟家人吵架,都是为了强调“我对你错”,不肯低头,也不肯认错。总是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怎么可能会错呢。


然而事实上,一个人对待外界的态度就像一个弹簧。


脾气越是倔强,不肯像弹簧一样收缩的人,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


无条件容忍,超过弹簧的弹力限度之后,便再也难恢复到从前。


只有伸缩自如,头能高能低,才能在磕磕碰碰中,过得越来越顺。


关于个人压力:


能做到遇事不说,就能排除自己制造成的压力。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有各种各样的压力。


在少年时有求学的压力,青年时有确定目标的压力,人至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大大小小或多或少都会让你烦恼。


每个阶段的压力,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那些积攒依旧的压力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对我们的情绪和身体造成影响,或是抑郁苦闷,或是自暴自弃。


季羡林曾经也有着压力的烦恼,虽然拼搏半生,他不用为名利奔波劳碌。


但是人情世故的约束,让他苦不堪言。


今天电台想要来采访,明天报刊想报道,后天有人约写文章。


碍于面子,他也无法拒绝,只能埋头苦想,埋头苦干。


不过他并不会被压力所困扰,反而将其视为一定的动力。


在他看来,压力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被动、一是主动。


被动的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


主动的压力源于自身的欲望,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但压力背后,一定会有负面情绪,情绪的排解,靠的就是不嘀咕,不抱怨。


抱怨只会滋生恐惧和抵触,但压力仍是不可避免,与之好好相处才是解决问题应有的姿态。


因为抱怨并没有用,问题还是存在,只要实实在在的去做和完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学会闭上嘴巴,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心情自然会逐渐好转。


压力会成为动力,消极也能转变为积极。


当你闭上嘴,你的大脑、你的手自然会告诉你正确方向在哪里。


关于个人的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有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

题目是:我的试卷,乱写也是满分

人生不是一个问题需要冠以标准答案,而是一场历程值得体验。

——引言

我们总在人生路上寻寻觅觅,迫切地找到标准答案以此通往成功和幸福,或许是至于社会范式的束缚、又或许是陷入他人所期许的桎梏。而其固寻标准、追寻范式所导向的思维方式往往使我们忘却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独一无二的旅程。

我们的人生也不需要标准答案。黄旭华一生隐性埋名,为祖国的潜艇事业躬耕几十年;邓稼先在西北沙漠上,罗布泊戈壁滩中,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倾注一生。

所以,漫朔人生路,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人生,燃放属于我们的生命光彩,不断探循来时路,俯身倾耳以倾听内心的声音,感悟内心的觉醒去燃放自己的生命光彩。

追寻理想人生的过程,固然充满险阻,荆棘满路,但我们不妨怀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不需要标注答案!

请坚信,只有肆意的做自己,我们的人生才能愈演愈烈,我们的征途才能渐行渐远!

请更坚信,我们人生的试卷,乱写也是满分!


季羡林这一生,确实吃过不少苦。


在亲情的领域,他留下了遗憾。


少年时期,因为种种原因,他与母亲被迫分离,这让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与母亲团聚,以报答养育之恩。然而,战争的爆发让他身在他乡,无法回家,也错过了与母亲相处的最后时光。


在婚姻的路上,他走得也并不顺畅。一次包办的婚姻,让他和妻子德华成了终生的怨侣。他们之间的感情,因为缺乏深厚的基础,始终难以和谐。


到了晚年,他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在他人的猜疑和质疑声中,他往往选择保持沉默,不愿多作解释。


但他还是要说: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无论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他在最艰难的时期,曾经蹲过牛棚,在传达室里当过门房。但即便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私底下翻译了印度“第一部诗作”《罗摩衍那》。


中年人的状态也是如此,我们会经历许多的不如意。


每个人都希望事事周全,但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家里的家务活干不完,工作上的加班没个尽头,孩子在学校里的事情也让人操心不已。


养老问题、中年危机、孩子的升学焦虑,这些问题如同四面八方的围攻,让所有中年人疲于应付。


人到困境时,或许我们可以像季羡林一样,承认生活的艰难,接受自己的脆弱与不足。在低谷时期,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找到一个方向作为突破口,从而修正生活的轨迹。


要相信,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解不开的结。“花明”之前,必定会经历“柳暗”,在低谷时,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2006年,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上写着: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任凭生活百般模样,他都能只作不理,慢慢等待“秋风过耳边”。


人至中年,当种种问题出现在生活中,或许每个人都有着困厄与迷茫,或想逃避,或急需找到方向。


但回顾季羡林先生这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人生就是与麻烦常伴,注定与风雨通行。


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做不到的事情只多不少。


我们该如何面对?


不妨学学季羡林先生的心态,坦然处之,只把生活当做是一壶茶,甘甜与苦涩并存。


品到甘甜时,忘却苦涩。


品到苦涩时,莫要忘记还有回甘。


点个关注,愿你我都能成为生活的高手。